學校審核評估工作問題清單

文章來源:77779193永利發布日期:2024-08-26浏覽次數:215


一級

指标

二級指标

存在問題

1.辦學方向與本科地位

(楊和)

1.2思政教育

  1. 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的合力不夠。

1“三全育人”工作制度、機制不完善,思政課教師不足,“生均思政工作和黨務工作隊伍建設專項經費”投入與全國常模量有差距;

2)立德樹人成效的評價機制還不完善;學校對立德樹人方面的考核内容不夠突出和具體;對于二級單位的工作評價沒有形成使用立德樹人、思政建設成效的評價體系;學校提高教學業績和育人成效在崗位評聘和績效分配中的制度設計需要進一步完善;

3)教學過程中思政内容融入不足,思政元素融入實驗、實訓中的占比較低。

1.3本科地位

  1. 辦學實際與國内一流高水平師範大學辦學定位有差距。

1本科人才培養目标不太明确;

2)教授教學工作量偏低;

3)學校辦學定位落實不力。

2.培養過程

(楊宏)

2.1培養方案

  1. 培養方案體現産出導向理念不足,部分内容主動适應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要加強,教師教育優勢發揮不夠充分。

1)培養目标應是學生畢業5年左右應達到的目标,部分專業培養目标沒反映畢業要求+“大學後五年繼續教育和工程實踐的産出”這個增量;每個培養目标應有畢業要求做支撐,有些非師範專業的培養目标與畢業要求的支撐關系較亂;

2)學校所選擇的參評類型為“第二類第一種”,是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的,但是學校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的頂層設計支撐不足。作為體現學術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标,本科生深造率偏低;

3)部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标的具體内容不充分,達成數據舉證不足。  

2.2專業建設

  1. 專業結構布局“瘦身”不夠,“四新”建設成效不明顯,專業認證推進力度不均衡,人才培養質量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專業建設水平不均衡,非師範類專業内涵建設較弱。

1)學校缺乏專業調整的頂層設計,需求導向的專業設置原則體現不充分,優勢學科與專業建設聯動性體現不夠,增加專業和撤掉專業的具體制度和指标依據不明确;

2)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建設投入和水平不均衡,部分專業設置的學科支撐不足;存在一個學科跨幾個學院,一個學院有多個學科的現象,不利于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通過認證的專業少(3/80)且均為師範專業,非師範專業都沒進行認證;

3)适應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的專業設置偏少,整體推進的政策性制度文件缺乏,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專業改革力度不大,理科、工科、文科、經管等專業深度交叉融合的有效機制未見。

2.3實踐教學

  1. 實踐基地使用率偏低,部分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及育人成效不明顯。

1)部分實踐教學基地利用率偏低。具體表現為許多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共建的實踐基地,年接納學生數顯示為0

2)創新創業基地校企雙方投入的經費非常少,很多都為0

3)産教育人共同體還有待加強,科研院所、企業沒有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各環節,優質實踐教學基地不足。

  1. 部分畢業論文(設計)選題質量不高。

1)有些專業沒能較好體現真題真做,畢業論文創新性不足,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打分标準偏高;

2)畢業論文選題與教師教學實踐及科研課題相關性較低,有些專業畢業選題的工作量和難度偏小;

3)畢業論文(設計)實行校企“雙導師”比例有待進一步提高。

2.4課堂教學

  1.  “以學為中心”的課程教學綜合改革力度不足,課程設置、教學内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環節“兩性一度”體現不充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OBE理念落實和教學評價體系尚不健全。

1)有些課程的課堂教學仍以“以教為中心”的“教師單向輸出”為主,需要推動教師教學方法和方式的改革,轉向“以學為中心、以教為主導”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2)在落實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程兩性一度方面不足;

3)形成性評價情況體現不足,課程考核方案體現OBE理念不夠,課程考核的持續改進體現不足。

  1. 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融合的深度不夠,信息化環境和資源未能有效轉化為人才培養力。

信息技術的應用還主要以PPT的展示為主,基于信息技術的生成式、沉浸式、探索式、伴随式、個性化等新型教學範式和評價模式探索較少。

K2.5卓越培養

  1.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思路不夠清晰、舉措不夠具體,科教協同的平台資源未有效轉化為育人資源。

1)科教協同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效果不明顯,對于非師範的拔尖人才培養思路不明确;

2)支撐和保障博專尖通結合,本碩博貫通培養、多學科融合、國際合育、學習研究實踐一體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體系的相關制度與措施不夠完善具體。

    1. 創新創業教育

  1. 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不夠緊密,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不健全。

1)參與雙創活動的專業教師和學生的覆蓋面不夠廣,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強,優秀的創新創業教育經驗轉化力度不夠;

2)學生進入教師課題組開展科研工作積極性不夠高,雙創資源整合力度不大,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仍有短闆。

3.教學資源與利用

(喬虎生)

3.2資源建設

  1. 信息技術對教學的支撐還不夠,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條件建設薄弱。

1)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有待加強,特别是高質量的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不足;

2)線上課程的門數、專業覆蓋面和學科覆蓋面均有所不足,線上課程資源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3具備較高技術含量智慧教室、智能實驗室等建設滞後,對于教學環境以及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還要加強投入。

  1. 學術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力度不夠。

學校層面科研反哺教學的政策不夠健全,舉措辦法不夠有力;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服務于人才培養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團隊的比例還不高、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來自教師課題偏少;學術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的成效不夠明顯。

4.教師隊伍

(苟正斐)

4.1 師德師風


4.2教學能力

  1. 高水平師資數量不足,部分教師現代教學能力不高。

1)部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不夠;

2)部分教師缺乏教學基本功的情況較明顯,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教與學的互動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3)作為師範院校,有彰顯力的教師教學競賽成績不夠突出。

4.3教學投入

  1. 教師教學投入不足,青年教師培養力度不夠,引導教師潛心教學的激勵機制不健全。

1)教師總量和學生規模增長相比數量不足,生師比偏高,各專業間教師數量和結構不平衡;

2)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高級職稱教師教學研究投入不足,教師教學激勵制度效果不顯著;

3)基層教學組織的教研活動流于形式,在青年教師培養方面發揮的作用不明顯。

4.4教師發展

  1. 部分專業師資不足,“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加強,教師國際交流合作較少。

1)專任教師中“雙師雙能型”教師數量占比低,教師深入業界實踐的措施不夠多;

2)教師赴國(境)外交流、訪學、參加國際會議人數較少。

5.學生發展

(張向東)

5.1理想信念


5.2學業成績及綜合素質

  1. 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力度不夠,學生參與科研和科創活動的制度設計不完善,學生解決生産、管理和服務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不足。

1)生均本科實驗經費較少,實驗投入不足,影響學生的實踐與動手能力培養;

2)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機會較少,進入教師課題組開展科研工作積極性不高,學生高水平的成果産出較少。近三年本科生發表論文、獲批科研項目、專利等總量偏少;

3)應用型專業課程内容、教學過程與行業産業對接不夠緊密,教學實施未能适應企業行業發展需求,實驗實踐課程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差距,導緻部分學生解決行業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弱。

K5.3國際視野

  1. 國際化培養和國際教育資源的銜接、融通和轉化不足。

1)學生國際活動參與率低,學生在學期間赴國(境)外或線上交流訪學、參加國際會議等人數不多,占比不高;

2)國際化培養形式單一,多為一般層面的參加國際會議、短期培訓等交流,赴境外參與競賽、合作研究等的學生數量不多;

3)吸收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借鑒國際化一流課程建設,成效不夠明顯,尤其是國際教育教學優質資源的銜接、融通和轉化不足,缺少标志性成果。

5.4支持服務

  1. 學生成長的支持服務體系存在短闆,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自我發展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不足。

1)專業導師制度僅在少數學院落實;

2)輔導員職業能力和責任落實存在短闆,年齡結構不完善,缺少高級職稱,對工作内涵的認識有待提高,對學生的學習監督和指導工作不力,對思政教學環節與目标達成理解不深入。

6.質量保障

(張國寶)

6.1質量管理

  1. 學校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不夠健全。

1)學校教務處雖有專門的教學質量監督機構,但是還沒有完全形成校--專業-基層教學組織四級質量保障機制;

2)教學質量标準不健全,存在以制度代替标準的現象;

3)教學質量監控僅關注教學方面的内容,對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等方面的保障監控不足。

6.2質量改進

  1. 教學質量内部評價機制尚未完全形成閉環,外部評價制度建設不完善,持續改進效果不明顯。

1)質量監督與信息反饋評價的内部評價機制運行不夠暢通,不能夠形成完全的閉合;

2第三方評價與持續改進相關舉證不足,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教學質量的評價反饋、就業質量狀況等采集不夠全面深入;

3)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效果不明顯,有關環節教學問題反複出現,存在整改問題不徹底、不到位。

6.3質量文化

  1. 五自”質量文化建設還有差距。

1)學校對質量文化的頂層設計不夠,尚未形成自覺自省的質量文化氛圍,質量文化建設還停留在制度建設、外部約束、研究探讨為主的階段,缺乏明确的全校師生共同遵循的質量文化,内生動力不足,主動性未充分激發,全員質量意識有待提高;

2)質量文化落實到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各環節的具體舉措不足,推動教學單位、教學管理部門、相關職能部門、教輔部門形成合力,協調聯動的質量文化制度建設還需要加強。

7.教學成效

(張國寶)

7.1達成度

  1. 畢業生質量持續跟蹤評價機制不健全。

1)學校未能建立系統的畢業生質量持續跟蹤評價機制,沒有常态化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追蹤調查機制,沒有調查中長期畢業生事業發展情況;

2)專業目标達成度的自主分析情況不清楚;

3)各專業尚未建立自己的畢業生質量持續跟蹤機制與渠道。

7.2适應度

  1. 升學率總體偏低,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匹配不平衡。

1)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還不夠高,一定程度上與人才培養目标有差異,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匹配不高,體現出适應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2)升學率低于同水平高校,高水平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欠缺。

7.3保障度

  1. 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師資數量結構性短缺,不利于教學水平持續提高。

1)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經費、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本科實習經費相對較低;

2)本科基礎實驗室數量、本科科研設備值、生均紙質圖書冊也相對不足;

3)師資結構不夠合理,部門學院和專業師資數量結構性短缺。

7.4有效度

  1. 非師範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持續改進不足,持續提升力度有限。

7.5滿意度

  1. 學生對學習成長的滿意度偏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