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60”後教授的“雲教學”時光

    每天“吊”在網上長達16小時,一手抓學生,一手抓老師,為了确保線上線下教學效果“同質等效”,77779193永利這位“60後”教授劉建成花了不少“心思”。

    花心思:解難題

    “還沒正式上的時候,其實心裡沒底。”對于這門課來說,主要靠黑闆來展示,與學生面對面才會有“火花”,突然要“屏對屏”的傳授,劉建成還是擔心沒有和學生面對面的碰撞,教學效果會“縮水”。所以,他必須先行一步,把能預測到的問題都解決在“直播”前。

    “雨課堂交流群”“教學副院長交流群”“學院教師交流群”三個工作群此起彼伏的“閃爍”着,這位“60後”教授開始了他最“充實”的網絡生活,學技術、領任務、解疑惑。

    “既感到喜悅,又感到壓迫。”劉建成說,喜悅的是又要面對一批新面孔,期望新的思想交融,壓迫的是學院老師們的問題其實也是他的問題,大家得共同擔當,答好疫情當下“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這道“必答題”。

    “早上8點就開始上課,對于我們當地來說,就相當于早上6點,我們還沒起床。”來自新疆預科班的學生麥爾哈巴·艾合買提剛開始上網課的時候很不适應這種“時差”,但為了不拖整個學院的“後腿”,她和16個新疆同學都努力克服一切困難。

    “學生們能這麼努力在線上課,讓我們當老師的很感動,我們必須加強教學設計,确保教學質量。”作為主管教學的副院長,劉建成帶頭當好“主播”的同時,還要“操心”全院老師的“在線”狀态,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質量“不掉隊”。

    要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貫穿到整個網絡教學過程中,掌握雨課堂輔助在線教學的智慧元素、課堂互動技巧,并能基于教學狀态進行全方位的數據分析,為及時調整改進線上教學策略指明方向。

    這是劉建成對教學目标的“硬要求”,在他的帶領下,他所負責的學院本學期開設在線課程教師67人,開設課程30門,共有81個教學班800餘名學生如期進入“課堂”,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

    講故事:追溯源

    為了讓學生全面掌握這門課的概貌,劉建成在第一天上網課的時候,專門設計了該課程的整體介紹。而且為了上好這節課,花費了一周多的時間去“打磨”,尤其對第一次使用“課件”的他來說,每一項新技能都是“挑戰”。

    “最難的就是講故事”,劉建成深切地感受到,與學生隔空“傳話”,如何把刻闆的書本知識通過故事講出來,這就需要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

    像《拓撲學》這門追溯源頭的課程,可以說是一門思維科學,關注的是教學過程,讓學生在過程中體會知識背後的學科文化。為了更好地給學生展示這個“過程”,學院還專門為老師們配備了數位屏。

    “上劉老師的網課,就是老師與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學生趙君最大的感觸就是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為劉老師這門課是邏輯的訓練,隻有理解了這些抽象的概念才能學透。

    “大量時間都花在傳授故事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層面之外的思維,追溯‘怎麼來’和‘到哪去’的問題。”劉建成教授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的劉建成對各個“平台”使用的得心應手,讓“數”和“形”在“故事”中結合,師生互動也在“雙向傳播”中受益。

    碰火花:見實效

    “彈幕一飄,我就立刻能明白學生的誤區在哪裡。”劉建成已經和學生有了“默契”,随時都能碰出“火花”。

    “現在是線上線下教學混合的絕佳時機。”劉建成感受頗深,如今他班上的“課前預習”已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習慣,雖然課堂已轉入“線下”,但學生對“線上”教學的積極性依然很高,他的“課前”測試設計,着眼學情,立足督促,可以把班上的39名學生的主動學習态度全部考察到位。同時,這種“預習”的習慣,把整個本科教學課堂延伸“五個環節”都“帶”了起來,教學效果非常好。

    “劉老師借助雨課堂平台實施課堂延伸五個環節的整個過程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 2018年新引進的博士生喬軍勝老師在觀摩學習了劉建成的課後,認為劉老師在預習環節設置的諸多引導性問題,完全刷新了他對“預習”原本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劉老師很嚴”“劉老師有點兒兇,但很喜歡他的課”“上劉老師的課,會讓你的思維更敏捷”“既親切又陌生”……實實在在的“點贊”,是劉建成“嚴”出的“成效”,也是他從教27年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堅守,把“嚴”内化為學生的“助長劑”。

    “要與時俱進,有意識地去鑽研,讓自己的思維永遠在線。”劉建成正忙着申報《拓撲學》線上一流課程,希望能讓更多人受益。

    這些“閃光”的背後,是這位“60”後教授與時俱進的精神和熱愛教學的情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2020年6月20日 字數:1776字

原文鍊接:“60”後教授的“雲教學”時光

(編輯/黃妍)

Baidu
sogou